第八百六十九章 传说的来历
第八百六十九章 传说的来历 (第2/2页)向宇家里还是夯土墙,这墙冬暖夏凉,大家坐成一溜靠在墙上,吃着凉粉,井水镇过的李子,葡萄,一点也不觉得暑热。
看着山下的江流,方文玉说道:“宋朝的格局到底还是没打开,要是比照长城,从长江边起城墙,接上这里的城墙后,再从另一边接到沱江边,就能够得到一座安稳的大城。”
“大帅你很有军事天赋啊,你说的这个,古人已经想到过,而且还实践过了。”
“是吗?”方文玉有些得意,神会古人,怎么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。
周至捧着凉粉碗眯着眼睛看向山下:“明崇祯十年,为了预防农民军的进攻,于宋城南面龙透山,又修建了一层外郭——龙透关。”
“龙透关距我们脚下的宋城池有七里地,关墙南起长江边,蜿蜒向上经过龙透山顶,然后往北下山,直至沱江边,差不多和大帅你说的规划一致。”
“关墙靠长江和沱江边,分别设小关门,中间高处设大关门,即今天的龙透关门。”
“城墙扼控半岛西南唯一陆路通道,横亘于龙透山上,全长约五公里,其实就是一道小长城。”
“根据干爹在山下发现的,崇祯十一年正月所立《新建神臂关碑记》记述:龙透关‘为忠山咽喉,且无可著足,仅一线可通往来’,形势异常险要,易守难攻。”
“工程由当时守吏四川按察司分巡下南道佥事参政吴登启主持,引用了《广舆记》的记载,还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,那就是那个计划,是在‘世传诸葛武侯立’之旧址上新建而成。”
“这传说如果是真的,那么龙透关的历史,甚至可以上推到三国时期。”
“后来龙透关年久倾圯,到清同治二年,泸州署牧周锡龄主持重建,残留至今。”
“从明代开始,蛮州城南的龙透关,便与蛮州城北七十里处的玉蟾关一起,成为川、滇、黔交通孔道一一蟾关古道上的咽喉锁钥。分别扼峙于蛮州南北,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。”
“关墙还在?要不我们也去看看?”方文玉有些意动了。
“离着这里七里地呢,就是一垮了的石墙,没啥看头。”向爸给大家端凉糕过来,听见方文玉想去看关墙就说道:“夏天里太阳这么大,就别去了吧。”
“跟着山脊过去路倒是好走。”向宇说道:“一会儿我们男生去吧,顺便找点好菜。”
卫非摆手:“要去伱们去,我对关墙没什么兴趣,对了,既然这里让你们说得这么好,为啥蛮州城最后还是搬走了呢?”
“说起这个来就有意思了。”周至说道:“蛮州古称三泸,州治一直就在三处地方变化不定。”
“蜀中著名文人杨慎,就是写‘滚滚长江东逝水’的那个,还为此留下了‘三泸名号讹千古’的说法。”
“杨升庵还写过我们蛮州?”张路很感兴趣。
“嗯,诗名叫《病中怀秋》,‘南定楼前碧草春,荔枝林下少埃尘。三泸名号讹千古,二水沱岷会两津。青箬海商船舫集,红妆营妓管弦新。多情莫悔登临数,凉夜何妨秉烛频。’”
“诶?这好像就是写咱们这儿啊。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