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章 松露之秘
第二十九章 松露之秘 (第2/2页)江淼戴着手套,拿起其中一个袋料包:“书雅,你看这个包,是不是已经有一些菌丝了?”
“我看一下。”
林书雅赶紧拿出放大镜,这些观察这些袋料包,江淼帮她记录下相应的数据。
“咦,还真是?”
将一百四十个袋料包都观察了一遍,林书雅又看了江淼整理出来的数据:喃喃自语起来:“从攀市带回来的土壤,果然对白块菌有影响,那两组模仿攀市土壤的人工土,同样有效果。”
江淼笑着提醒她:“可以再弄一些对照组,比如尝试使用化肥、天然矿物,人为增加栽培营养土之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含量,看看是否存在差异。”
“你的话有点道理,可能白块菌需要一些没有人工合成的天然矿物养分,就类似于你研发的鳗鱼人工繁殖技术那样。”林书雅显然已经反应过来了。
江淼继续说道:“另外那几亩大棚过年后,也应该进行升级改造,要实现内部的温度、湿度和光照度可控,才可以测试出白块菌生长过程中,需要的各种条件,甚至是一些动态的条件。”
“然后就是土壤酸碱度,毕竟从攀市采集回来的50份土壤样本之中,白块菌喜欢生长的土壤是碱性石灰土,酸碱度为8.1~8.2之间,显然这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,现在很多化肥都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,我怀疑化肥会对栽培白块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。”
林书雅将他的想法记录下来。
“另外带回来的土壤之中,有机质的种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,毕竟作为一种共生菌,既然需要依附在特定的树木根部,才可以生长,这就说明这些树木给白块菌提供了一些特定的营养素。”
林书雅认同地点了点头:“确实,看来我需要扩大实验规模,增加对照组,才可以观察出,白块菌生长需要的全部条件。”
毕竟要让白松露大规模生产,就必须缩短其生长周期,同时要保证其风味成分积累足够。
因此研究明白白块菌的全部生长条件,才可以对症下药,在缩短生长时间的同时,让其不失风味。
目前白松露在自然环境之中的生长周期长达7~8年,显然这个时间太漫长了,根本不符合商业化生产的要求。
这也是攀市农林研究院的仿野生栽培技术,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。
他们的技术亩产只能达到40~60公斤白松露,按照目前的市场价,大概可以卖出2.4万~3.6万。
然而种植周期需要七八年,到了收获年份,也只能采收几年,几年之后需要重新补种,或者进行自然的封山育林,保证土壤之中的有机质可以恢复过来。
显然这种时间成本,实在是太高了,而且其中带有巨大的风险,没有哪一个农民愿意拿七八年的时间去赌。
就好比这几年,很多小型菌种公司忽悠农民种植的羊肚菌。
这东西可以种吗?
可以。
前提是有省级农林机构的技术扶持,加上运气比较好,不然盲目种羊肚菌,血本无归那是大概率的事情。
因为羊肚菌这东西对于气温和湿度非常挑剔,而且其需要的气温和湿度刚好是相互冲突的,那些普通大棚没有温控系统和湿控系统,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。
运气好,第一年马上丰收。
运气不好,连续几年颗粒无收也是常态。
江淼之所以没有让林书雅研究羊肚菌,就是因为大规模栽培羊肚菌的技术已经有了,那就是上全温控全湿控的大棚,加上做好土壤消毒,就可以保证不停的丰收。
问题是,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,羊肚菌的价格又不算太高,这会导致产出价值无法覆盖生产成本,从而让投资者亏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