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
第257章 筹建奉国大学 (第2/2页)“这......至少也是地方豪强之家。”
古代读书可没有现代这么简单,家中有书的,无不是世家豪门。
哪怕是所谓的寒门学子,也都是地方豪强、土财主,普通的百姓连寒门都够不上。
“是啊,若是现在就考试取才,百姓家的孩子一点机会都没有,掌握权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。”
世家对知识的垄断,才是他们更久不衰的原因。
“本王的计划是,先兴建一座学堂,让奉国内适龄的孩童都能来学堂读书。”
“同时在奉国开启扫盲,让每一个愿意读书认字的百姓,都能识字,而不是当一辈子文盲。”
“待到教育普及之后,再考试取才,让每一个百姓都有入朝为官的机会。”
李彻很清楚,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。
即便是后世的那个年代,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公平,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仍然巨大。
高考,便是人一生遇到过最公平的事情了。
奉国百姓也该有这种机会。
“殿下是真心实意为民着想。”陶潜有些羞愧,“老夫不才,愿为此付出一份绵薄之力。”
“倒是的确需要夫子相助。”李彻微笑着说道,“本王想过,这学堂不该只教经史典籍。”
“应当因材施教,学生不仅要学儒家经典,还要学算学,学农学,学医学,学物理,学化学......”
“待到孩童启蒙之后,学堂再按照他们的兴趣、才能、天赋,以分配他们未来学习的方向。”
“学农学者,便去田间主管农事;学医学者,就去悬壶济世、造福一方。”
古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分科,但在李彻看来,分得还不够彻底。
半部论语治天下,出自宋初宰相赵普之口,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。
李彻并不觉得《论语》无用,但也不觉得这一本书,就能教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才。
或许赵普自己天赋异禀,可以做到。
但普通人绝对不能,专业的事就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。
让胡强去读一遍《论语》,他就能为政一方了?
别闹了,他怕是一边抡起《论语》,一边将打晕的美少妇装进麻袋里,装车给自己送过来......
听到李彻的话,陶潜微微颔首,他虽然是儒家门生,但也不是迂腐之人。
对于某些借儒家的名声,欺世盗名之人,他也非常痛恨。
“这算学和农学老夫都知道,却是不知物理和化学是什么学问?”
“皆是实用之学,陶夫子日后便知。”
“本王之意,陶夫子可任农学教授一职,替奉国再教出一批真正懂得农学之道的学生。”
“本王始终觉得,农业是国家的命脉,任何出任一方的官吏,都要略懂一些农学,至少不能五谷不分。”
陶潜拱手道:“固所愿也,不敢请耳。”
“好!”李彻笑着握住陶潜的手,“我得陶夫子,如文王遇太公矣。”
一旁的秋白闻听此言,尴尬地挠了挠头。
怎么总觉得,殿下这套说辞,好像和不止一个人说过了似的。
。。。。。。
接下里的一段日子里,李彻正式开始筹划学堂之事。
所谓学堂,不过是古代对学校的简称。
李彻要建立的绝不只是一个教孩子读书的学堂,而是一个像后世大学那样,拥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综合部门。
李彻将其命名为——奉国大学。
至于教导学生的老师人选,李彻也早有准备。
如今学堂初建,还不需要开太多的学科。
经学、算学、农学、医学,是当下自己最需要的。
钱斌、华长安、陶潜等名师,足以应付教学任务。
大学的地址则被李彻放在了城外。
朝阳城早就人满为患了,到处都是民居,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空白地皮。
李彻一直在考虑扩建朝阳城,再竖起一道城墙,将城外的工厂和大学都保护起来。
学堂的修建不是难事,东北不缺木材和石料,朝阳城也不缺劳动力。
李彻招来刘业,起草学堂的草图。
在他的设想中,这个大学要足够大,可以容纳几千名学生读书。
而且还要有食堂、宿舍、教室,要让学生们能不受外在因素干扰,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。
还未等刘业画出李彻满意的草图,一件事情的到来,打断了李彻修建大学的计划。
时间过得比想象中的快,刚刚到来的秋天也过去了一半。
秋收要开始了。